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论坛丨大咖齐聚探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2016-12-24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12月17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我爱教师网承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以“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为主题,对如何推进中国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进行深入探讨。现场分享的嘉宾有来自经济学界、教育界、法律界的众多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共同关注点是教育,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治理之道”、“家庭和学校:现代教育新思维”、“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教育运行的法治化”四个议题。

 

【特邀嘉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院院士詹姆斯·莫里斯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面分享了“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基础教育层面,詹姆斯·莫里斯建议学生多阅读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探险家、发明家以及那些具有重大创造力精神人士的著作,学习他们的经历,通过具体案例激励自己去学习,并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实践。同时,学校也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由的思考,进行实践。而在高等教育层面,莫里斯通过他在剑桥大学的求学经历,建议学生必须要有各种丰富的经历,比如去阅读大量的论文,去不同的国家旅行或访问的经历,会见不同的学者和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学习等等。

 

【特邀嘉宾】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总经理高西庆

 



高西庆认为,美国以通识教育为主,而中国更多的是工具教育。他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也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董。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系统内尝试过后,他仍然在矛盾究竟是通识教育好还是工具教育好,困惑于在特定的环境与特定语境下如何选择教育的方式。但他认为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差异非常大,无论哪种教育系统,因材施教都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此外,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对批评性思维的培养很不够,导致不断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


议题一:大学治理之道

 

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钱颖一发表题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的演讲

 



钱颖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与大学的关系有如经济与企业的关系,大学治理可以类比于公司治理,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其中,内部治理涉及两类问题:学术问题和行政问题,他认为,大学内部治理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在学术问题上必须教师治学第二,行政问题应该职业化管理,并以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大学作为实例,进行了说明。

 

教师治学当中有两个重要元素,都是企业中所没有的。第一,同行同意。第二,学术自由

 

职业化管理不是民主化管理,在行政管理问题上,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大学与企业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内部组织应该是层级制的管理。其次,大学中绝大多数的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应该是全职的职业管理者和职员。第三,管理者的选择应该是任命的,不是选举。

 

中国大学的突出问题是一些该学术化的方面被行政化了,而另一些该行政化的方面又不够行政化。主要问题还是教师治学不能落实,同时在学术自由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在一些大学的行政问题上不够行政化。欧洲大学的突出问题是少数资深教授权力过大,年轻教师声音不够,因此学术问题上不够民主,不利于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欧洲大学更为突出的问题,还是行政问题上职业化管理不够。美国大学内部治理当中体现的教师治学和职业化管理结合,是美国大学保持长期学术活力的制度保障。美国大学在世界大学当中的领先地位是与他们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相一致。

 

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陈平原发表题为“大学治理,何处是归程”的演讲

 



陈平原认为,在211、985、2011、双一流四个工程中,最有意义的其实是211。211是雪中送炭,其他都是锦上添花。但随着今年6月30日教育部官网宣布《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失效,此后的工作不可能往211、985路上走,所有中国大学现在都紧盯着“双一流”这块大蛋糕。

 

对此,他有三点疑虑

 

  1. 以今天中国的大学格局,获益的还是精英大学,马太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2. 回到自上而下运动式管理的老路,大学怎么办取决于社会和领导的评价,大学的自主性落空。

  3. 高等教育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有一定的连续性。频繁的政策调整导致过度管制和评审,会造成各个大学眼睛向上的思维定势,养成等候、迎合的心态。

 

丨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发表题为“大学治理,治理什么?”的演讲

 



程介明指出,21世纪相比于20世纪,从客观环境到年轻人的心态和追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话语不足以解释高等教育的责任。后工业时代的世界是变幻、莫测、复杂、模糊的,因此崇尚的是总体、宽松、模糊、概念、多元、综合、联想、发散、复杂。

 

面对这样的时代,他认为,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三部分功能,将转向知识话语人文话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强的人,研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服务是为了更健康的社会。21世纪的大学教育应由缺陷模式、生产过程、农业范式、符号挂帅、工程思维,转向梦想领先、创造过程、放牧范式、实质内涵和发展思维

 

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发表题为“建设民主的学部:回顾与反思”的演讲

 



石中英以北师大教育学部的治理为例,从二级学院的层面,分享了关于教育治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他认为民主是践行学部安全、平等、公正、支持四个核心价值观的保障。学部民主治理的主要领域包括管理民主、学术自由、教学自主、学生自治。在学部层面上,做到了由各个委员会决策学部各个方面的一些事务。石中英认为,现代大学治理之一就是民主化,大学行政化和学阀现象的存在是根本抑制大学精神的形成和成长。


议题二:家庭和学校:现代教育新思维

 

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教授、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蕃发表题为“科学研究和评价在现代教育治理中的作用”的演讲

 



大学教育的评价有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三种模式,每种模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严文蕃以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评价相结合的角度剖析大学教育评价问题的破解之道。他认为评价的关键是提供证据,而搜集和分析证据的过程就需要借助基础研究,考虑应用需求。要让评价数据真正在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当中起作用,就需要开发新项目,并不断在不同条件下测试。

 

丨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实验区办公室负责人、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以“‘人’是学校文化的主角——我的校园故事”为主题演讲

 



李镇西通过5个故事分享了自己在武侯实验中学进行民主管理的故事,传达他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理念。李镇西认为,人是学校文化的主角,学校民主管理就是对人的尊重,是一种学校文化,其中包括怎么激发师生的尊严感、成就感、幸福感

 

丨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发表题为“如何改善教学点的教育质量?”的演讲

 



汤敏表示,教学点村小的教育质量问题,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部分。他以湖北咸安的解决思路为例,分享了友成基金会在薄弱地区的教育实验。他认为用信息化手段打通城市学校与教学点,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是一个可普遍推开的模式。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当地领导的重视、城市学校的担当,以及一套好的激励机制。

 

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云晓发表题为“新家庭教育宣言”的演讲

 



孙云晓谈到,当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当父母变成老师的助教,当家庭教育变成以文化学习为主的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他看来,几乎所有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的脆弱、衰落、崩溃,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教育危机。

 

新的儿童观,需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就最近成为热点的中关村二小的问题,孙云晓说,在这件事中一直都是大人的争执,当事人却没有声音,他认为这是对于儿童权利无视,是对孩子的另外一种伤害。


议题三: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丨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徐辉发表题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之三大关键性问题”的演讲

 



徐辉认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有三个维度: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学校治理。在提升这一能力上,需要发挥体制优势,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改善社会环境,增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动力,同时还要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活力和能力。

 

丨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著名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发表题为“教育治理应该汲取民间智慧——两个案例分析”的演讲

 



朱永新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的出台过程和实施效果为案例,分析当前现代化教育治理中应该汲取民进智慧。他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快,出台不少好政策,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义务教育全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也有不少政策是比较仓促出台的,没有取得应有效果。从原因来看,这与决策缺少民主程序和法制意识相关。他从加强国家教育数据库建设、教育决策支持机构建设、重大教育决策的听证制度建设三个层面详细阐述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发表题为“办有选择的教育”的演讲

 


 

袁振国认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治理体系,就是要办可选择的教育。如果教育是既定的、规划的、统一的、不能够选择的,就谈不上现代的教育治理体系。因为人的多样性,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心理智能的不同,提供可以选择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学校

 

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项贤明发表题为“可能的治理结构:以省为主,下设学区”的演讲

 


 

项贤明认为,走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性体质变革就是分权。中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也存在很大差异;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大大压缩了教育政策在各地授权适用的自由空间;国家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当前整齐划一、缺乏特色的办学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而“以省为主,下设学区”的治理结构,有利于改善以上问题。


议题四:教育运行的法治化

 

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发表题为“教育立国与教育立法”的演讲

 



季卫东谈到,政府方面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我们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水准,仅仅靠投入是不够的。如果按照原来的机制不变的话,投入了钱就会进一步使我们的学校管理行政化。投入的多未必能使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体制改革变得非常重要

 

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题为“教育的法制思维与法制方式”的演讲

 



张志勇提到,法律在保护教育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相当大作用。比如每当党政机关涨工资的时候也会给教师涨工资,教育部还发文规定教师工资标准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这背后都离不开法律的保证。此外,他还分析了当下教育领域法律方面的缺失:“很多有法不依是教育治理当中的最难的事情。今天中国教育政绩观已经远远落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有硬约束指标,但对教育生态却没有硬约束指标。”最后,他提出了6点建议推进教育法治思维以及法治方式的路径。

 

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发表题为“以‘心学’治疗‘空心病’”的演讲

 



“空心病”,是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由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的并称之为“空心病”。文东茅提出用“阳明心法”治疗“空心病”。他尝试根据“阳明心法”进行“修心”,做到“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并以此影响周围的学生。他表示,教师要救人心,救人先救己,要“坚定信念,坚定理想;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编辑:太阳

来源:搜狐教育、芥末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编辑后增加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原创文章及原创图片版权归属本公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转载请公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